水保要闻

青海湖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构想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以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维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从而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就为我省更加深入地开展青海湖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指引了工作思路,开展水土保持治理是维持环青海湖地区河流健康生命,保证全流域充足洁净水源的需要。“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泥沙不增加”是维持环青海湖地区河流健康生命的三个主要标志。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就是实现这三个目标的具体措施,从源头做起,保护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改善区域小环境气候,是保证整个流域有充足洁净水源的基础。
    青海湖流域由于高寒、高海拔,加之冰川、河流、湖泊、草甸、荒漠等地物、地貌形成了我国独特的地理景观。特殊的自然条件,使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三大侵蚀类型并存交错,原始生态环境脆弱是该地区的一大特点。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化异常的影响,导致该区降雨和径流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写照。水土流失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是造成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贫困的根源。水土流失治理形势严峻。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思路是:结合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配套建设,在人口稠密、牲畜集中、交通便利、有水源保证的地区,营造水土保持灌木林;在乡镇、村庄等附近的侵蚀沟道里布设沟头防护工程,防止沟头前进、沟岸扩张,保证入湖水的质量;在注入青海湖的布哈河、泉吉河、沙柳河、黑马河、倒淌河、哈尔盖河、甘子河等七条主要河流侵蚀比较严重的河段,进行铅丝笼护岸墙的建设;加快环青海湖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小型水保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科技生态园区建设等结合起来,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支撑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旅游业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加大预防监督管理力度,尽量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建立监测网络体系,及时监测水土流失动态和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效果。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抓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一是创新观念、谋求发展,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充分体现出了“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综合治理、沟坡兼治”的水土流失防治特点,达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目标,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起到了示范辐射作用,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
    二是调整思路、加强管理,突出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综合作用。按照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的发展战略,积极调整思路,贯彻“明确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以生态修复为骨干,以造林种草为纽带,以沟道工程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优化水土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和保护源区生态环境为目标,生物、工程、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突显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全面治理不留空白,形成了水保生态建设的规模化效应,为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建立了生态屏障。
    三是立足本位、着眼实际,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把水土保持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当中的一条生态和经济互补的有效形式,实践中要始终把水保生态建设的切入点放到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上,加大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建设力度,科学、高效、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预防为主、强化监督,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在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了“三权”和“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加大了各级人大的监督执法和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力度,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为在开发建设中保护生态提供了保障。
    五是围绕中心、广泛宣传,努力营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水保生态建设,坚持“三大作用的发挥”即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本行业的优势作用,为水保生态建设和保护创建了良好氛围。(青海省水保局工程规划处  于杰供稿)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