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公报》解读之二:治穷致富 群众脱贫奔小康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江的生态改善了、山区的面貌变化了、老百姓的命运改变了。
“长治”工程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坡耕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和突破口,把坡面径流调控作为坡耕地治理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坡改梯,注重田间道路建设和地埂利用;突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塘堰整治,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防治工作的着力点,注重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据统计,“长治”工程累计完成坡改梯68万公顷,修筑田间道路2.3万公里,实施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护埂8万公里,修建蓄水池33万口、沉沙凼560万个、排灌沟渠11万公里,新修塘坝2.9万座,使上游石灰岩地区数以百万亩濒临石漠化的坡耕地得到及时抢救,治理区人均产粮由治理前的363公斤提高到 510公斤,累计增产粮食50余亿公斤,有效解决了1000多万群众的温饱问题。
治山治水,治穷致富。“长治”工程改土治水,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奠定基础。同时,立足区位和自然条件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草业,种植经果林101万公顷,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据对长江上中游10 省(市)10个县(市、区)自然、区位条件相当的10对小流域典型对比调查显示,“长治”工程治理达标的小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49元,比未治理的小流域多1658元,高出47.7%。
如今,在广大“长治”工程项目区,往日的水土流失地变成了老百姓的“聚宝盆”:一个个美丽的村庄,一栋栋干净整洁的农家小舍,一座座生机盈然的生态庭院,老百姓笑了,山水田林路乐了……处处欣喜地诉说着大地的变化,处处展现了“长治”工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生活建设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
“长治”工程因此也在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区和老百姓的心中铸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成为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广大老百姓的“致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