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水土 绿山川 富桑梓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献给水土保持工作者
沟峁披翠,山梁泛绿,梯田层叠,硕果累累,昔日的荒山荒沟,呈现出一派生态和谐,风景宜人的田园美景!
这是日前我和技术人员在对黄委天水水保站多年治理、监测的黄土丘三区罗玉沟、吕二沟、桥子东沟、桥子西沟四条典型小流域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下垫面情况调查时所看到的情景。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实地调查中,当看到过去光秃荒芜的荒山秃岭、沟壑纵横的烂沟道如今披上了醉人的绿装,整齐排列的梯田里长满了苹果、桃、杏,绿树环绕的村庄,平坦的乡间小路上,辛勤劳作的农民脸上幸福的笑容时,我为自己是一名水土保持工作者而自豪,更对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工作的水土保持工作者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6月8日早晨,我们一行20余人趋车沿罗玉沟左岸前往凤凰山行进(罗玉沟沟头)。316国道两旁,高大的行道树整齐排列,绵延起伏的山坡上密密麻麻的灌木和绿草使这里充满着诱人的生机。美丽的蝴蝶在草丛中曼舞,快乐的鸟儿在花草绿树里鸣叫,整座山梁之上,看不见裸露的黄土高坡,没有黄土飞扬的气息,恍惚之间,我们似乎置身于绿色江南。1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海拔1800多米高的罗玉沟最高点——凤凰山,站在山顶朝下望去,72.79平方公里的沟道里,一眼望不到头的坡面上麦浪滚滚,绿色的玉米连成一片;黄绿相间的麦浪和玉米之间,是小沟岔上游茂密的刺槐林,下游是碧波荡漾的坝库,麦浪、玉米、刺槐林和淤地坝,使这座原来没有生气的沟梁充满了迷人的生机。
我们分成三组,分别从左右两岸和沟底往下调查。技术人员一面认真仔细的填汇图鉴、收集资料,一面亲身体会着水土治理给农民群众带来的变化。每当我们经过一座村子,都会迎来乡亲们的热情欢迎,他们围着我们问这问那,有的还送来开水让我们解渴。一位正在摘杏的老农看到我们,堵住去路,一定要我们尝尝他家的杏,他指着满园金黄的大杏激动地说,这些杏树,是当年在他们村子蹲点的水保技术人员指导他栽植的,现在正是盛果期,每到这个季节都是硕果累累。靠着这几亩杏园,他把盖房多年的欠款还清了,家里购置了电视,现在还供一个高中、一个在初中上学的两名学生,生活大为改观。
临别时,老人硬把硕大的杏子塞到我们手里,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不停地说着:“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没有水保人员的帮助,我们家哪有这样的生活啊!”
沿流域往下,从中游刘家河到流域出口,两岸山坡上布满果树,有万亩大樱桃、万亩苹果园和零星的桃、杏、梨等各种果树,翠绿的枝头上成熟的果实预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季节。穿行在瓜果飘香的田间小道,茂密的果园树林里,不时有野兔和山鸡从茂密的草丛窜出,偶尔到还能遇到已经好多年不见的蛇在路上悠闲爬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这里的各种生物都重新寻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地。
吕二沟作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典型流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引起了全国水保界的关注,其不仅植被覆盖已达60%左右,而且自1953年开始进行水土流失观测,已积累了40多年的实测资料,约50多万个观测数据,成为我国水保界观测时间最长,治理效果最明显的一个试验流域。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善,近年来,吕二沟被当地政府规划为生态公园,供市民休闲旅游。
桥子东、西对比沟流域,是1956年在全国组织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考察过程中,前苏联专家扎斯拉夫斯基建议下将桥子东、西沟作为水土流失平行(治理与未治理)对比观测试验流域,布设雨量站,把口径流、泥沙观测站。当我们站在桥子东、西对比沟分水岭上时看到,多年来一直进行水土流失对比试验观测流域在气候环境、土壤植被、形状大小如此相似,对比效果十分明显的“姊妹沟”时,顿感前辈水土保持专家在学术上的慧眼。目前,在黄土高原上,还没有这样在研究水土流失方面各项自然参数更相近的对比流域了,而它显著的对比试验效果、多年的观测资料已为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翔实、科学的研究资料。
誓将荒山变绿原,更叫秃岭成良田。60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水保科研人员辛勤劳动下,一座又一座光山秃岭披上了醉人的绿装,一条又一条水土流失严重的荒芜沟道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致富田。我们相信,只要有我们全体水土保持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共同努力,就能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创造出“山青水绿、和谐富庶”的生活环境。(作者:张满良;单位:黄委天水水保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