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淤地坝开发利用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陕西省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纵跨洛河和延河两大流域。全县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8%。境内是一个梁峁密布,沟壑纵横,河谷深切,长度在1km以上的沟道共计2057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100km2的河流有10条,30—50 km2的河流有19条,10—30km2的河流有16条,5—10 km2的河流有92条,5 km2以下的河流有413条,有着丰富的建坝资源。截至2005年底,共建成大、中、小淤地坝615座,总库容8.3亿m3,控制流域面积859.9km2,可淤地3.4万亩,已淤地2.8万亩,目前可正常利用面积1.9万亩。淤地坝建设不仅起到了拦泥、蓄水、缓洪作用,而且对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2005年,全县人均纯收入2200元。在几十年淤地坝的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一、坚持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全县境内主要有洛河、杏子河两大水系。在具体规划与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坚持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坝系科学布设。经过多年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按照水土流失规律,科学进行小流域坝系布设,大、中、小结合,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期实施,稳步推进,可充分利用水沙资源,提高坝系整体防洪标准,保证坝系安全生产。二是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在淤地坝规划布局时,按照先易后难,逐步完善的指导思想,采用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计算淤地坝的综合效益。优先将淤地坝安排在综合效益显著的地区;三是坚持与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相结合。淤地坝建设对生态修复,退耕还林(草)和秀美山川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积极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相互配套,相得益彰,能充分发挥了淤地坝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导作用;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坝址坝形。在坝址的选择上,按照“经济、安全、合理”的要求,根据当地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征,在保证库坝安全的前提下,对拟选坝址进行多次方案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在坝形的确定上,本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有丰富土料的尽量选择均质土坝,有水源条件的优先考虑水坠坝,不能满足条件的再考虑碾压筑坝,从而保证了工程方案的科学与合理性。
二、规范施工管理。在多年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符合县情的淤地坝管理办法。一是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组织设计与施工,规范前期立项审批程序。本着“以效益定项目”的原则,严把立项关,坚持现场勘测,规范设计,会审上报,严把设计关,骨干坝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求组织实施,没有立项审批手续坚决不得开工。二是推行基本建设“三项制度”。大、中型淤地坝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建设前,首先成立项目办公室,明确项目法人和法人代表,明晰产权和管护责任人,落实配套资金,否则不能招标。工程开工前,先编制工程预算和标底,邀请3—5家具有资质、信誉好、有经验的施工企业进行竞标,选择好的施工队伍,然后履行合同手续。在实施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理。重要工序,现场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督促尽快修改完善。三是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每座工程开工前,采取由施工企业自愿在技术员中选聘施工员,推行技术承包责任制和终身负责制。施工员必须长驻工地,认真负责。同时要求每位技术员必须按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施工,为工程负起技术责任。同时,本着“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的原则,要求各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配备安全员和爆破员,安全员对重点不安全地带进行查看,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爆破工作除爆破员外,杜绝其它一切人员进行操作,并制定了相应制度,保障了施工安全。
三、实行多种开发利用模式。一是以坝养坝,落实政策,加快发展。县水保部门组织人员对部分小型淤地坝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决定以中小型淤地坝为突破口,进行淤地坝使用权的转让和拍卖。全面贯彻谁投资加固,谁种地受益,谁负责管护的政策,并实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管理办法,收到了良好效果。杨家沟淤地坝位于保安镇东武沟村杨家沟内,控制流域面积12 km2,现已淤地80亩,由于以往管理不善,坝地一直未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为了彻底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使其尽快发挥投资效益,经多次协调动员,以5万元的价格承包给了工商局一名干部,承包期限为15年。针对该淤地坝的实际情况,承包人又投资了4万元进行综合治理,承包人利用坝地培育苗木,预计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不足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坝体安全。目前,通过淤地坝的承包、租赁等形式管理的坝有22座。二是以林养坝,建坝造林,全面治理。在骨干工程建设中,把治沟打坝与植树造林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以短养长,长短互补,滚动发展的路子。刘嘴淤地坝建于70年代,工程淤满后,一直是荒滩不能利用。县水利水保局与县林业局、行政村三方签订了联合开发利用此坝的合同,由水利水保局负责该坝的工程配套,林业局负责苗木的栽植与技术管理,村上提供土地并派专人管护。护坝人参与分成10%,合同三方各分成30%。做到责权利明确,收效良好。三是以水养坝,利用水面,发展水产。木场咀坝位于顺宁镇附马沟门流域内,现有水面120亩,2003年投放鱼苗5万尾,与当地农户合作进行养鱼。现鱼苗长势很好,价值在6万元以上。目前,通过单位、集体、个人等多种承包形式发展水产养殖的库坝有12座。四是以地养坝,落实管护,提高效益。在工程建成后,部分坝落实专人进行管理,并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每处工程划拨10亩坝地归管理人员耕种,收入全部归管理人员所有。从而将管理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工程管理责任直接挂起钩来,使其管理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提高,做到了勤检查,勤维护。
作者:王答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