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再绘藉河新蓝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初春的甘肃省天水市,空气里还透着浓浓的寒意,但市区藉河河道中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这一浩大工程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总投资1.9亿元、被当地人称之为“民心工程”的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天水市继城区外环路工程之后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城建项目,也是涉及面最广的城市综合环境治理项目。该工程自去年10月份全面开工以来,受到了天水市民的高度关注,建设者们更是马不停蹄地加紧施工。该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天水市的母亲河--藉河将改变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现状,再现碧波荡漾、绿树掩映的秀丽风光。它的建设,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该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古称秦州,这里山青林茂,气候温润,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天水是一个和水有着深远渊源的地方,它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古代的天水更因“郡前有湖水”、“南湖可泛舟”而闻名。作为一个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西部内陆城市,其境内渭河流长约280公里,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数条之多。其中藉河作为曾经孕育了天水2600多年文明的“母亲河”,在历史上曾水量充沛,清水长流。千百年来,藉河横穿秦州而过,汩汩流淌,浇灌着两岸的肥田沃野,滋养着两岸的人民,更成为这座古城一道靓丽的景观。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藉河水量日减,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藉河逐渐变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流量暴涨暴落,非汛期干旱少水,甚至断流,河道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藉河无河,天水无水”成为当地百姓心头一块无法抹去的痛楚,也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尴尬与难堪。
长期以来,藉河治理问题一直是备受当地政府和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天水市城区改造步伐的加快和该市被陆续列为全国第二批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城市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项关乎天水市整体城市形象的工程也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了让藉河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采,再现绿水常流的美好画卷,并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在积极借鉴毗邻城市河道治理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多方调研、征集意见,提出了藉河环境治理工程的初步设想,并组织实施了工程规划、方案设计、工程论证、项目审批、土地储备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终于使这项工程复杂、耗资巨大的城建项目付诸实施。目前,总投资1.9亿元的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资金运作拟采用市城投公司贷款、财政配套资金、水利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社会集资等方式,整个该工程初步计划3年内完成,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5年10月底至2007年10月完工,主要完成长4.03公里、投资1.3亿元的蓄水区项目建设,2007年底完成蓄水。届时,藉河河道将形成长3公里、宽128米、蓄水37万立方米的景观水面。二期工程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完成,主要完成藉河蓄水区东西两岸河堤加固、生态园及绿化景观带、雕塑小品、亮化美化等景观工程建设,投资6000万元。通过该工程的实施,三年后,“天河注水”这一传说中的美景将重现秦州大地。
据了解,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理念旨在突出一个“水”字,强化一个“绿”字,体现一个“美”字,其核心是做“水”的文章,体现“水”的文化内涵,增添人与自然的亲和力,以达到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目的。据相关人士介绍,“秦州区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方案”将治理河段划分为蓄水区和生态绿地两部分。蓄水区总体布置采用清洪分离三槽方案,在清水区形成五个连续的蓄水库后,水域面积将达37万平方米,蓄水量70万立方米;河滩生态绿地区通过适当压缩北堤,加固和改建两岸河堤,形成东西两段河堤生态绿地和两岸堤顶绿化带相连的生态区域。在生态区建设中,结合天水市人文历史和城市特色,设计景观、雕塑、照明、文化墙等,力求突出生态、环保、人文景观等要素。
站在藉河岸边,放眼望去,如今已瘦成一道湾儿的藉河仍然安详地、静静地斜依在河谷里,而它的身旁,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这项造福秦州上百万儿女的工程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相信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漫步于柳绿花红的藉河岸边时,它将重新焕发出光彩照人的青春风采,到那时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南国风情也将与天水市民朝夕相伴。
总投资1.9亿元、被当地人称之为“民心工程”的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是天水市继城区外环路工程之后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城建项目,也是涉及面最广的城市综合环境治理项目。该工程自去年10月份全面开工以来,受到了天水市民的高度关注,建设者们更是马不停蹄地加紧施工。该工程的开工建设,标志着天水市的母亲河--藉河将改变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现状,再现碧波荡漾、绿树掩映的秀丽风光。它的建设,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该市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位于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古称秦州,这里山青林茂,气候温润,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天水是一个和水有着深远渊源的地方,它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古代的天水更因“郡前有湖水”、“南湖可泛舟”而闻名。作为一个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西部内陆城市,其境内渭河流长约280公里,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牛头河数条之多。其中藉河作为曾经孕育了天水2600多年文明的“母亲河”,在历史上曾水量充沛,清水长流。千百年来,藉河横穿秦州而过,汩汩流淌,浇灌着两岸的肥田沃野,滋养着两岸的人民,更成为这座古城一道靓丽的景观。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藉河水量日减,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藉河逐渐变为季节性河流,汛期流量暴涨暴落,非汛期干旱少水,甚至断流,河道杂草丛生,污水横流。“藉河无河,天水无水”成为当地百姓心头一块无法抹去的痛楚,也成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尴尬与难堪。
长期以来,藉河治理问题一直是备受当地政府和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天水市城区改造步伐的加快和该市被陆续列为全国第二批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城市及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项关乎天水市整体城市形象的工程也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为了让藉河重新焕发出昔日的风采,再现绿水常流的美好画卷,并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近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在积极借鉴毗邻城市河道治理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多方调研、征集意见,提出了藉河环境治理工程的初步设想,并组织实施了工程规划、方案设计、工程论证、项目审批、土地储备等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终于使这项工程复杂、耗资巨大的城建项目付诸实施。目前,总投资1.9亿元的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资金运作拟采用市城投公司贷款、财政配套资金、水利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社会集资等方式,整个该工程初步计划3年内完成,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2005年10月底至2007年10月完工,主要完成长4.03公里、投资1.3亿元的蓄水区项目建设,2007年底完成蓄水。届时,藉河河道将形成长3公里、宽128米、蓄水37万立方米的景观水面。二期工程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完成,主要完成藉河蓄水区东西两岸河堤加固、生态园及绿化景观带、雕塑小品、亮化美化等景观工程建设,投资6000万元。通过该工程的实施,三年后,“天河注水”这一传说中的美景将重现秦州大地。
据了解,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设计理念旨在突出一个“水”字,强化一个“绿”字,体现一个“美”字,其核心是做“水”的文章,体现“水”的文化内涵,增添人与自然的亲和力,以达到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目的。据相关人士介绍,“秦州区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规划方案”将治理河段划分为蓄水区和生态绿地两部分。蓄水区总体布置采用清洪分离三槽方案,在清水区形成五个连续的蓄水库后,水域面积将达37万平方米,蓄水量70万立方米;河滩生态绿地区通过适当压缩北堤,加固和改建两岸河堤,形成东西两段河堤生态绿地和两岸堤顶绿化带相连的生态区域。在生态区建设中,结合天水市人文历史和城市特色,设计景观、雕塑、照明、文化墙等,力求突出生态、环保、人文景观等要素。
站在藉河岸边,放眼望去,如今已瘦成一道湾儿的藉河仍然安详地、静静地斜依在河谷里,而它的身旁,藉河城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这项造福秦州上百万儿女的工程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相信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漫步于柳绿花红的藉河岸边时,它将重新焕发出光彩照人的青春风采,到那时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南国风情也将与天水市民朝夕相伴。
作者:张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