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加快西山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环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5年9月14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委员、水利部水保司刘震司长,发改委农经司石波处长一行人到互助县西山流域做了现场考察,对西山流域多年来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果予以肯定,并对今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提出了要求。
    西山流域地处互助县西南部西山乡境内,流域总面积60.26平方公里,属干旱浅山丘陵区,治理前为荒山秃岭,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为56.96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4.5%。西山流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从零星治理到全面规模治理,在治理中走小流域综合治理之路,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相结合,沟道治理和坡面治理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
    截止2005年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84.8%,其中兴修水平梯田37125亩,营造水保林23760亩,经济林2880亩,种草8685亩,集雨利用工程8395眼,兴建治沟骨干坝9座,中小型淤地坝24座。西山流域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山顶上一片片树林绿意盎然,山腰处的坡耕地全部被高标准的基本农田所代替,山脚及沟叉里的灌木丛郁郁葱葱,当地老百姓用一句非常形象的话来形容这种生态建设模式:“山顶戴帽子,山腰围带子,山脚穿靴子,平洼处铺镜子”。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大幅度提高,由治理前(1995年)680元提高到现在的1680元。
    刘震司长考察后充分肯定了西山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绩。并要求在下一步工作当中,结合地方实际,继续按照集中、规模、示范的思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现由单纯靠人工治理到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的转变,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维护,把西山流域建设成为标准高、质量好、建管机构健全的水土保持示范区样板。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工程规划处      于杰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