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三江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鄂陵湖
探寻三江源
当得知有机会去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着实令我兴奋,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一直期待这次三江源之行。
三江源与我们今天日益关心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有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除此之外,三江源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也对外来客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历史上,三江源地区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棋布、野生动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口增加和生产活动加剧,缺水、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大问题日益突出,有关专家甚至警告说,未来15至30年,三江源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
9月7日早7时,我和报社另外三位同事一起,在中国水电四局办公室秘书兰生荣的陪同下,从兰州乘坐两辆越野车沿214国道向三江源保护区所在的玉树进发。途径日月山、共和县、玛多县,翻越海拔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口,当夜幕降临时,终于抵达玉树藏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结古镇。行程830公里,耗时十四个小时,虽然大部分路程是在柏油马路或水泥路上顺畅行驶,但其中有几处未完工的路段极为崎岖不平,坐在车中,除了忍受高原缺氧,还要饱受汽车颠簸之苦。
群山环抱中的玉树县城
8日,结古镇。这里从古自今日都是青、川、臧重要贸易集散地和交通枢纽。上午,藏族导游介绍我们到几处当地著名的景点参观。其中,嘉那嘛呢堆和勒巴沟最值得一看。嘉那嘛呢堆位于结古镇东边3公里的新寨村,据说是康熙年间结古寺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在此修建的嘛呢堆。朝圣者将一块块刻有经文的石头摞到玛尼堆上,经过 “众人拾柴”已经形成了高近2米,比一个足球场面积还要大的嘛呢石城,堪称“世间第一大嘛呢堆”。到勒巴沟,要走一段陡峭的盘山路,山下是湍急的通天河,让我们胆战心惊。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对藏民来说,这是神圣之地。沟内溪水边、林荫处堆积了大大小小雕凿于不同年代的嘛呢石。两侧岩壁上,可以找到雕刻的佛像和经文,其中一处释迦摩尼雕刻像,据说距今已有1300年。
玉树新寨村嘉那嘛呢堆
由江泽民题名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矗立在通天河岸
下午,从结古镇驱车80多公里,来到隆宝滩黑颈鹤国家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长约10公里,宽约3公里的沟谷地带,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间,有一大片平坦的沼泽草甸,这就是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黑颈鹤的故乡。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国际上已把黑颈鹤列为急需拯救的濒临物种。我们在隆宝滩也仅看到一二十只黑颈鹤。
玉树隆宝滩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无人处理的生活垃圾流入到水源
在隆宝滩保护区内,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牧民定居点和大量的牦牛。一些生活垃圾无人管理,正在顺着小溪流入沼泽、湖泊,对三江源造成污染。目睹此情,令人遗憾,保护区要实现真正的管理,看来还任重道远。
玛多的兴衰
9日早7点,离开结古镇,中午返回曾路过的玛多县。玛多归果洛藏族自治州所辖,地处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北麓,阿尼玛卿山以西的黄河谷地。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在境内,素有“千湖之县”之称。县城街道上车少人稀,很冷清。午饭后,县旅游局的卓玛领我们前往黄河源。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行车,一幕美景豁然展现在眼前,鄂陵湖水清澈碧绿,湖面烟波浩渺,在阳光和蓝天白云的映照下,波光粼粼,鱼鸥、野鸭嬉戏飞翔。鄂陵湖海拔4300多米,与西边的扎陵湖称之为“黄河源头姊妹湖”。但是由于鄂陵湖水上涨,断绝了通往扎陵湖的道路,我们只好放弃抵达黄河源。失去了触摸母亲河源头的机会,真让我们惋惜呀!
鱼鸥在鄂陵湖嬉戏飞翔
鄂陵湖边被拆除的定居点,只剩残垣断壁
然而玛多给我们留下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生态的恶化。卓玛告诉我们,七八十年代,玛多曾是全省有名的首富县,现在却论为贫困县。她说,小时候,草原的草齐腰深,而现在稀稀疏疏,难掩裸露的沙土地。据了解,玛多县70%的草原退化,沙漠化土地达1100多万亩,并以每年20%的速度扩展。土地沙化又反作用于水循环,导致湖泊大量减少。历史上玛多曾拥有四千多个大小湖泊而享有“千湖之县”的美誉,如今大部分已不复存在。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专家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黄河源头乃至三江源地区生态全面恶化的重要标志。
卓玛用手示意小时候草原牧草的高度
生态大移民
在距玉树县城不远的家吉村,我们走进一处移民新村,建筑格局整齐划一,全部为砖瓦结构的四合院。据了解,这里220多户藏族牧民是去年10月从牧区迁来定居的,现在,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政府的帮助下做临时工。谈到现在的情况,他们表示仍然留念过去的放牧生活,他们说,现在吃牛羊肉不方便,只能花钱买了。
从牧区迁到玉树移民新村,开始新的生活
在草原和牧民和睦相处了数千年之后,如今却发生了草畜矛盾,为此,人类不得不作出让步。2004年7月,三江源开始了生态大移民,国家投入6.31亿元,计划 5年内将5万多牧民从三江源保护区陆续移出,争取将三江源核心区重新恢复成“无人区”。5万多牧民,结束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痛苦而无奈之举。没有一技之长的牧民,在城镇找不到工作,一旦政府停发补助金,他们就有可能重返草原。牧民改变千百年形成的生活和生产方式,需要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解决好牧民的长远生计问题,还需要政府大力扶持后续产业的发展。
保护三江源在行动
自2000年开始,源区内全面禁止采金、伐林、挖药、捕猎野生动物等活动,通过组织群众植树造林,建设围栏草场,治理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药剂灭鼠,人工降雨等多种措施,使江河源区的生态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元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8月30日,投入75亿元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青海全面启动,这是西部大开发又一标志性工程,也是继青藏铁路后国家在青海投资的又一重大项目。
各种珍稀鸟类在三江源繁衍生息
清晨,在返回西宁的路上,透过车窗可以看见各种野生动物与我们插肩而过,无论是翩翩起舞的水鸟,还是自由自在漫步于草原上的野驴和藏羚羊群,都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下,与初秋的青藏高原构成一幅瑰丽、宁静、和谐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