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建设陕北风沙区和谐农村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周万龙
在陕北之北,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沿古老的长城漫行,就来到了号称中国“科威特”的榆林。这里煤、油、气储量丰富,是陕西正在建设中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高高耸立的井架,热火朝天的工地,往来穿梭的车辆,显示着一座新兴城市的朝气和诱人魅力。然而,这里却也曾是荒沙遍野,每遇春秋季节,狂风频吹,沙尘扑面,是首都北京风沙灾害的主要策源地之一。建国以来,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实施山川秀美工程以来,榆林市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开展大规模小流域综合治理,兴修淤地坝,实施封禁治理,对牛羊进行舍饲圈养,使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有了十分显著的改善,树多了,草绿了,水清了,沙尘暴也少了。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了草畜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优化了投资环境,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但是,如何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巩固山川秀美建设的成果,确保稳得住,不反弹,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2000年,为了探索全省山川秀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新路子,省山川秀美办、省水保局决定在全省五个不同的类型区进行水保生态环境试验示范建设,其中在榆林靖边县海则滩成立了治沙示范基地,进行防沙治沙、生物多样性、草畜优良品种等的试验示范。2003年,办局决定将红墩界镇及尔德井村作为治沙基地首批辐射带动的镇村,同步进行生态经济型村镇建设。按照当初的设想,就是通过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村,辐射一个镇,力求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共生双赢的路子,我们称其为“四个一工程”。在县、镇、村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尔德井村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全村退耕280亩,植树种草1200亩,植被覆盖度达到 58%。村里建起了机砖厂,年收入40万元。17户村民家家盖起了欧式风格的小别墅,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土窑洞。建起了标准化的羊舍,羊子饲养量由2003年的157头发展到750头。建起了沼气池,充分利用牲畜粪便解决了禁伐后的燃料问题。退耕后实行科学种田、集约经营,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年产11.5万斤提高到34.6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003年为950元,2004年达到了3600元,2005年可达10000元。同时,村里还正在建设医疗所、兽医所、农技所、文化所等,使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同步发展。事实充分证明,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就可以相互促进,共生双赢。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五个统筹,对原有思路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正式提出了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的命题。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出发点在于减少资源消耗,增加产出效益,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度,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人口增长的压力很大。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此同时,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高消耗与低产出的矛盾、GDP增长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却日益显现,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从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到提出科学发展观,足以说明党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驾御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又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在这种大背景下,各地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路子。那么,在一个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经济发展十分落后的地方,有没有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如果有,应该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路子?我们认为,尔德井村两年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所取得的初步成效,昭示着循环经济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社会进步上的巨大作用和强大生命力。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一个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保护和建设生态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首先着力于生态环境建设,再通过培育开发生态建设的后续产业来发展循环经济,后依托循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旺盛需求来促进生态建设的持续发展,从而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由于这种模式以生态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又以生态的持续改善和发展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称其为生态型循环经济。
思路明确之后,我们从今年6月开始,以省山川秀美办、省水保局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邀请省内有关方面的专家参与,进行项目的初步规划设计。规划区包括尔德井、席季滩两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570户,2651人,总土地面积7.4万亩,其中耕地1.3万亩。2004年人均收入1529元。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10年时间,使规划区林草覆盖率达到70%,全面消灭裸露的荒沙。粮食总产达到1500万斤,人均产粮5600斤。年产商品羊5.6万只,商品猪10万头。项目区总产值达到1亿元,人均产值达到3万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规划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科技支撑作用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同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观,每户有一栋美观舒适的住房,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文体娱乐设施齐全,村民崇尚科学,村风民俗健康,成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农村。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5年时间,突出抓好以防风固沙为重点的山川秀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治水改土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以推广农业高新项目和新优品种为重点的稳农工程,以种草养畜为重点的兴牧工程,初步改善规划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状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初步改善人居环境。到2010年,林草覆盖率达到60%,粮食总产达到1200万斤,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规划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水土资源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高效生态农业规划,草畜产业规划,人居环境建设规划,能源建设规划,道路建设规划,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等。在远期规划中,还增加了以观光农业、欧式民居、大漠风光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规划,以期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空间。同时,我们还制定了32个配套的实施方案,做到规划项目化,项目具体化,操作可行化,以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在规划中,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规划区生态改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和生态系统“闭路控制”原理,将生态环境建设、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商贸业以及农村能源建设等组合成一个互为前提和基础、相互依赖、无废物、再利用的大循环系统。即通过生态环境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和草产业,为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通过畜牧业发展,利用、转化优质牧草、农作物秸秆和剩余粮食而实现一次增值,可以反哺种植业。同时牲畜粪便可以发展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沼液还田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种植业、畜牧业的发展为加工业创造了条件,加工业的发展可以使粮食和畜产品实现多次增值,同时又为商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商贸业的发展又可以反哺种植业和养殖业,从而形成一个以生态建设为前提的“粮(草)-畜-加-商”完整循环的产业链。在这个大循环的内部,还可以形成“粮(草、秸秆)-畜-沼”、“畜-菜-沼”等小循环生产模式,从而充分利用在生产、生活、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废物,实现生态系统循环化利用。
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是寻找山川秀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切合点的一次试验和探索,是探求巩固山川秀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化解反弹风险的一次有益实践,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山川秀美新陕西重大决策的具体行动。没有现成的模式以供套用,没有成功的经验以资借鉴,一切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完善,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为此工作中必须做到“五个坚持”: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刻领会和把握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真正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终极目的和指归,做到生态环境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关系,树立全新的生态理念,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人文价值取向,做到近期与长远兼顾,局部与全局协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要从规划区实际情况出发,用战略性的视野、前瞻性的思维、实用性的策略,统筹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在农业生产上,特别应注意以水定发展指标,以水定土地开发规模,提高水土资源的匹配效率,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恶化。同时要树立生态用水的理念,科学调配、利用水资源。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实践中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必须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和不畏艰险的斗志,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坚持综合治理、重点突破。把山川秀美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与改善人居环境、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山、水、林、草、景,田、园、路、村、镇“十位一体”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配套实施,着力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同时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村以及公路沿线区域率先发展,在短期内形成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全面发展。
坚持科技支撑、典型引路。以科技为先导,开展“农耕思想革命、种子革命和耕作制度革命”,引导农民群众破除小农经济意识,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大力引进新优品种,建立玉米、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推广三(五)元杂交猪、杜泊羊、多绒型白绒山羊等牲畜品种,对规划区的农牧业品种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换代。全面推行间作套种、地膜覆盖、垄沟种植等新技术,实现精耕细作,推进有机化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同时,要积极培育开发农牧产品加工业、建筑业、商贸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条。运用全新工艺、设备、技术和管理手段,占领制高点,提高经营效益。要采取择优扶持、典型引路的方法,在切实抓好万丰泉自然村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 大力培养科技示范园区或示范大户,通过典型示范起到辐射带动的效果。
坚持市场主导、项目带动。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和建立市场体系,积极筹建尔德井畜产品贸易市场,力争5年内形成辐射陕甘宁蒙地区的畜禽产品加工销售集散中心。要培育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立完备的市场服务体系。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放手让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有利于财富创造的社会源泉充分涌流,吸引外地客商到本地投资兴业,形成国家、集体、个人联动开发项目的格局。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资金不乱,用途不变,各出其力,各计其功”的原则,将各种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建设重点项目、关键项目,形成规模效应。
发展生态型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但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紧紧抓住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总纲,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建设山川秀美新陕西这个大局,紧紧依靠规划区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埋头苦干,美好的蓝图必定会化作现实的美景,一个经济发展、各业繁荣、科教进步、生活富足、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会早日出现在榆林的大地上。
二○○五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