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问题威胁“三江源”生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06月06日电 (记者杨晓静、吕雪莉)记者从青海省有关部门了解到,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缺水、大气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三大问题日益突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还任重而道远。
据青海省环保局宣传中心介绍,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是威胁三江源生态的首要问题。 作为“中华水塔”的青海大地而今已面临“干渴”的局面,近年来,江河源头地区河流径流量普遍减少,江河源区水源涵养功能下降,江河源头众多湖泊出现了明显的水域面积缩小、内流化、盐化和自然疏干现象。鄂陵湖出水口去年出现了历史上首次长时间断流,龙羊峡水电站今年因缺水而发电不足,青海湖入湖水量日渐减少。目前,青海省一半以上的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缺水区,东部农业区出现缺水的频率达到55%以上。到2010年预计青海省缺水将达5.4亿立方米。江河源地区的缺水问题直接威胁着长江、黄河流域乃至东南亚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
其次,高污染行业导致大气污染严重。近年来,青海省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火力发电、铅、锌、水泥等重要工业原材料和能源生产量持续增长,污染治理跟不上基本建设发展的速度,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增长态势。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青海省主要污染物排放中二氧化硫达标率、烟尘达标率、工业粉尘达标率均居全国之后。目前青海部分地区大气环境容量容纳污染的余地已经很小,而甲醛、苯、二甲苯、氨等有害物质已严重威胁着省内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
另外,青海省境内的生态环境正不断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下降。根据青海省环保部门按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的评定,目前,青海省内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1%、质量较差的占45.9%、质量差的占13%。全省受风、水、冻融侵蚀的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6%,每年还新增水土流失面积0.21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每年以0.1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省内1/3的草地发生沙退化,江河源的大部分地区退化草场已达到可利用面积的40%以上,草场超载现象严重。而且,青海省境内一些珍稀物种如雪豹、藏野牛、白马鸡、普氏原羚等动物种群数量正不断减少,甚至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