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以重点区域监测为突破 开创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新局面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类型复杂多样,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较其它方面工作开展的相对较晚,自2000年水利部12号颁布实施才逐步起步和发展,作为基础性工作存在着设备不足,技术规范缺乏,经验很少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作好起步工作尤为重要。长江委中心站抓住水利部要求对重点区域开展监测和以“3S”技术为突破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机遇,采取逐个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步骤,以一级支流或重点区域为单元分步建设,加快流域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步伐。首先完成的长江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涉及重庆市、湖北省的21个县(市、区),总面积5.8万km2。监测工作采用80年代中期和2000年SPOT全色影像和TM多光谱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3S”技术,在全面掌握项目区80年代中期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水土流失等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实现了大范围、高精度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研究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发生规律、预测发展趋势,制订区域生态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该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以先进的“3S”技术为手段,建立三峡库区数字化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成为应用“3S”技术在流域实施大范围监测零的突破,获得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全面推动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了成功经验。继而完成了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本底数据库建设。该项目涉及陕、甘、豫、鄂、川、渝6省(市)11个地(市)共计48个县(市),土地总面积9.52万km2。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要搞好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必须做到掌握水土资源基础信息,该项目以2002年TM全色和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经过资料收集、影像处理、地形图矢量化、外业调查、影像解译、野外复核等阶段的工作,全面掌握了水源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水土流失分布及其强度,为该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及治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嘉陵江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也已进入数据库集成阶段,金沙江下游、洞庭湖水系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先后启动,以重点区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的面积已达68.46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8%。跨省市,以重点支流水系的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监测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实现重点区域定期监测公告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加快了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步伐。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