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河小流域的变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一面是农民群众沿袭千百年来传统的耕作模式,一面是当地干部改善生态、发展地方经济的强烈愿望。面对群众刚开始时的不理解,都匀市地方政府和水利部门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
7月的新平河流域,封禁治理区树林郁郁葱葱。
“以前这一带是有名的旱坡地,老百姓只能种点包谷,收入非常低,而且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及节水灌溉配套项目实施后,昔日的旱坡地如今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果园。这里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农民有奔头了。”陪同笔者采访的都匀市水利局水保站站长翟智群面对新平河流域的变化,显得格外兴奋。
传统的耕种模式
再也不能用下去了
新平河是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
清水江的一级支流,整个流域面积44.6平方公里,山坡地占80%以上。长期以来,干旱、贫瘠的陡坡地一直是当地苗族群众赖以生存的基础。由于干旱缺水,这里到处是光秃秃的山丘。
这里祖祖辈辈种植包谷,每亩纯收入才100多元,传统的耕种模式正是造成当地生态恶化和生活贫困的根源。
要改度传统耕种模式谈何容易。当地群众说:“包谷可是我们的命根子,不种包谷,今后我们吃什么?”
国家投入的节水灌溉和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给当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希望。2000年10月,国家投入节水灌溉、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资金615万元,在该流域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其中在坡耕地里统一改种水保功能极强的经果林。
处处为农民着想
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不种包谷行不行?”对群众的思想顾虑,王司镇专门成立了新平河流域治理领导小组,深入包干村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市水利局和镇政府还因势利导,组织群众到外地的优质果园基地参观学习,让农民群众大开眼界:“种果树不但能当饭吃,而且还能发家致富。”很快,群众栽种果树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群众积极性来之不易。市水利局和王司镇的干部在实施项目中,处处为群众着想,事事都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为了解决旱坡地用水困难,他们建起了一座可蓄水12万立方米的水库,利用16公里的渠道,将水库与项目区内星罗棋布的集雨节灌小水池(窖)连为一体,形成了“长藤结瓜”式的供水系统。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地组织群众实施好项目,镇政府全力配合市水利局开展生态治理工作,挤出经费,数次邀请外地苗木栽培方面的专家、林校老师来授课,手把手地教群众如何栽种树苗、施肥杀虫、嫁接剪枝。
考虑到经果林一般有2~3年的生长期,为了确保群众在这段时间收入不减少,市水利部门及镇政府及时组织群众在经果林地里套种花生、黄豆等矮秆作物,并帮助群众联系销路。
为搞好示范带动,市水保站在项目区向群众租用旱坡地210亩,建起了以发展经果林和培育优质苗木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基地。以前农民种包谷,每亩的收入还不到120元;而现在,仅仅是转让土地租金一项就可获得150元,农闲时农民们还可以到基地打工赚钱。据测算,项目区农民们每年在“家门口”打工赚的钱不少于20万元。
小流域治理
改善生态也富了百姓
在实施新平河流域治理的两年时间里,水利部门通过无偿提供树苗、肥料和进行技术指导的方式,共发动群众种植果林4388亩,今明两年果树将陆续进入盛产期,可带动项目区3个村500余农户每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而经果林仅仅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部分,整个项目共实施坡改梯350亩,实现保土耕作6852亩。营造水保林11269亩、果林4388亩、经济林1545亩,封禁治理30450亩。通过项目的实施,整个新平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根治。
山已不再是那座山,河也不再是那道河。如今的新平河小流域,果树开始挂果,地里不再缺水,道路修上了山坡,群众的脸上挂满了笑容。“再过两三年,我们这里会更好!”村民护林员罗加和对明天充满了信心。
作者:肖智勇丁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