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张琳玲 庞小明
8月23日讯 初秋时节,走在甘肃省天水市城郊,随处可见成林的苗木,入茵的绿草,路边、山坡上满目更是果红粮丰、农田叠翠的美丽景象,嗅着扑鼻的果香,登高鸟瞰偎依在藉河河谷中的天水市,只见两道生机盎然的绿色如同飘带般沿着藉河河谷这条狭长的川道逐渐向两边延伸、铺展,最终淡化为点缀在逶迤起伏的南北两山上那星星点点的绿意,眼前这道迷人风景的形成就源于该市大面积实施的以藉河示范区项目为主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藉河属渭河的一级支流,地处天水市中心地带,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结构单一,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1998年底,为了贯彻江总书记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精神,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经过考察论证后,决定在渭水之滨、人文始祖伏羲的故乡天水启动实施黄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藉河示范区工程,拟定在天水市藉河流域建立一个以天水城区为中心,南北两山为重点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通过规模治理,高效开发,在规划设计、组织领导、科技推广、项目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为黄土高原的大规模区域治理与开发树立典型,从而为黄土高原开展大规模区域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实施样板,起到良好的精品示范作用。
藉河示范区项目实施五年多来,天水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在水利部、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认真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以科技为支撑,效益为中心,机制创新为动力,创建精品工程为重点,精心组织和发动广大干部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了规模空前的示范区建设工作,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贯彻我国水土保持新时期“关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力求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由分散治理向突出重点、规模治理转变,由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转变,以大支流为骨架,以地市为项目区,以县域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在社会、生态、经济效益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在藉河流域一个近看有精品,远看有规模,集“绿化美化、山清水秀、川美人富”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示范样板工程已初步形成。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目前,藉河示范区工程治理程度达到80%以上,已完成综合治理面积464.98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6.75%,平均年治理速度13.3%,是过去面上治理速度的5倍。各项治理措施目前减沙效益达到46.32%,减蚀效率达到70%以上,蓄水效益达到33.79%,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20.7%提高到30.3%。示范区农地面积减少,林果草面积逐年增加,土地利用率达到82.45%,使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结构得到较大调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总产值由实施前的51388.21万元提高到74779.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98年的1024元上升至1433元,并初步建成了一批林成网、路相通、窖进地、水上山、果飘香的产业示范基地,涌现出了阎家河、韩家湾、中山沟、罗玉沟流域、青咀沟流域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示范流域,这些产业示范基地及精品小流域在治理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小流域经济等方面创出了路子,也为黄土高原水保工程建设树立了可借鉴的典型样板。与此同时,示范区项目还通过发展城郊水保生态型旅游业,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对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把天水建设成为现代化、园林式、生态型城市发挥出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个个梁峁沟坡披上光彩鲜亮的绿装,一片片农田荒地变成了孕育希望的林果园,一户户农家脱了贫,致了富,踏上了奔小康之路,藉河示范区项目的实施,让古老的天水变得更加秀丽迷人、朝气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