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工育林到让大地“休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中国寻求防治水土流失新途径
杨希伟 孟娜
陕西省靖边县一位农村干部种了几十年的树,但他却发现,邻近的吴旗县造林没靖边多,可是由于封禁保护的力度大,靠自然恢复了植被,效果反而更好。
和这位村干部一样,中国的许多农牧民在政府引导下,正在逐渐接受环保新理念———通过生态修复让土地休养生息,防治水土流失。有关部门指出,中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对“植树造林、造福子孙”、“向沙漠进军”等口号耳熟能详。但是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在长不出树的地方种树,在长不出草的地方种草,往往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徒劳,多数只能无功而返;而只有顺应自然条件,把现有的森林、草原封育保护好,才是最经济和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
两院院士石元春充分肯定了这种生态修复的做法:“生态建设既要人为治理,更要重视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后者更为快捷有效,也最省钱。”水土流失防治专家熊铁也指出,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是中国从几十年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2003年上半年,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等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10省市进行的调查发现:生态修复这项从2000年起向全国推广的新举措已广见成效。到目前为止,陕西榆林、延安所属的25个县(市、区)已全部实现了封禁;内蒙古围封、休牧、轮牧、禁牧草场面积达到1.56亿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6.35%;山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在水土流失防治区实行封禁治理的决定》,对所有重点治理区全面实施封禁。陕西、宁夏和河北等省区也做出了全境禁牧的决定,各地封禁力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除国家开展的128个生态修复试点县和“三江”源区预防保护工程外,各省(区、市)也开展了一批地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全国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达到60万平方公里。据初步统计,2002年中国完成水土流失防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是以往年度防治速度的近3倍,其中封育保护面积10万平方公里以上,接近人工治理速度的两倍。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刘震说,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封闭式管理,而是要在确保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的重建和恢复。这就必须从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入手,通过给人找出路,从而间接地为生态系统减轻压力,使生态系统得到休养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