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还是移民封山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王东京
近些年来,生态恶化,灾害频繁,治理环境已迫在眉睫。为保护植被和湿地,减少水土流失,国务院出台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此一举措,近处讲,能让我们重享蓝天碧水;远处说,可以把一个秀美山川留给子孙,确实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保护生态,政府得有经济实力。过去,人们战天斗地,开荒垦田,主要是因为穷。米缸里没米,饿得饥肠辘辘,老百姓哪会顾及生态呢?现在的情形,已今非昔比,原来紧缺的粮食,现在出现了阶段性过剩;财政收入,也连续多年以两位数增长。政府手里有了钱粮,退耕还林就有了经济后盾。而且,我们同大自然斗了那么多年,大自然的厉害也领教到了。洪水、干旱、沙尘暴,频频光顾,环境日益恶化,生存受到挑战,因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退耕还林。
不过,退耕还林,光有钱粮不够。“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农民的千年梦想,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就在为农民圆了土地梦。可如今一退耕,农民又没了土地,就象让鱼离开了水,他们何以安身立命?即使国家可以拿钱养着,可这些人平日里做什么呢?种树种草?可树草也不能天天种呀。其实,只要还让农民呆在那里,他们还得打土地的主意。今天栽了树,难保明天不砍树;今天种草,明天也可能再种粮。对于这一层,政府也是心知肚明,为了不让农民复耕,还在政策上做了安排。比如,为退耕户发放燃料补助,按还林面积提供粮食等。但农民也有“小九九”。领了燃料费,可以另作他用,只要没人一天到晚地跟着,他还是会就地取“柴”,树照砍不误。分到了粮食,并不妨碍他在林间地头再种点什么。人都不怕钱多,何况目前农民收入还很低,能挣一个是一个。如此退耕还林,其结果我们不难想见。宁夏曾经为了挖冬虫夏草,10多万人蜂拥而入,结果好端端的草地,硬是被搞得一片狼烟。所以退耕还林的地方,只要还有人居住,只要让人进入,林草就没有安宁之日。
按照现在的思路,退耕还林,主要是给退耕户钱粮补助。补助多少,国务院有个标准,即一亩退耕地每年补20元,另外每亩一次性补助种苗费50元;粮食补助,长江上游地区每亩每年150公斤,黄河中上游地区100公斤;补助年限视还林类型而定,经济林的补助年限暂定为5年,生态林为8年,到期后,还可根据农民实际情况,相机决断,确需继续补助的,可以延长。对于政府来说,这是退耕还林的第一笔开销。接下来,政府必须雇人监督。要是没人监督,农民背上种苗上山,捱到日落时回家,树栽没栽,只有天知道。再说,树木能否成活,一半靠人,一半靠天,要是栽上的树不活,就等于往里白搭钱。即使树成活了,政府还得有庞大的护林队。一般说来,退耕还林的地方,多为荒山野地,人烟稀少,就算护林队员不吃不睡,马不停蹄地穿巡于大山之间,也难免顾东失西。要真正把树林守住看牢,就得加派人手,这样,监护的成本太高,年长日久,政府也难免力不能支。
以上还只是一笔眼前帐,再远一点,退耕的农户,政府给农民钱粮,养他们5年8年,5年8年后怎么办?倘若政府断“奶”,农户又会重操旧业,先前的努力,就会付诸流水。政府要是不想前功尽弃,就得花上血本,养他们一辈子。就算养一辈子,事情也不能了结。因为人类总是在不断地繁衍,这一代农民安置好了,下一代人仍有穿衣吃饭问题,政府是不是要将他们的子孙,世世代代地包下来?所以按照现在退耕还林的思路,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却非长远之计。倘不作及时补救,留下后患,将来处理起来会很棘手。
不久前,笔者曾赴西北调研,当地干部说,退耕还林最好的办法,是封山育林,看成效如此,算经济帐也如此。封山育林,把山封起来,任凭草木花开花落,种子随风飘扬,或者动物吃进去,在异地排出来,10年8年后,一个郁郁葱葱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要封山育林,就得将农民悉数移出。但要害问题是,让农民搬迁,政府必须拿钱。而政府不能点石成金,一下子哪里去弄这笔钱呢?事实上,钱不成问题。现在每年我们有一万几千亿的财政收入,政府若少搞点项目,就能将省下的部分用来移民。既然养人也是花钱,移民也是花钱;养人遥遥无期,而移民则是一次性的。长痛不如短痛,政府何不咬咬牙,多花点去移民呢?若如此,只要退耕户能在山外安营扎寨,政府再封山,退耕还林便可一劳永逸。咋一看,移民似乎让财政“花钱”太多,但算总帐,却不失为上选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