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要闻

中国水利报:列入世行案例的陕西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4-03-10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月13日,水利部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陕西省5个园区跻身其中,一举实现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
  2013年,陕西共完成水保投资17.19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50.4平方公里,占目标任务的102%。治理面积与完成投资均处于历史最高水平。2014年,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案例入选世行案例库,标志着陕西省项目管理经验走向世界。
  开门修法 创新机制
  陕西的面积不足全国的1/50,但水土流失量却占全国的1/5,是全国平均数的10倍。
  陕西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是国内开展水保工作的“鼻祖”。
  1988年,国家颁布《开发建设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规定》,这是1991年颁布的《水土保持法》的原型,陕西参与起草。国务院于1993年颁布《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了水土保持补偿制度。陕西出台相关办法,收费取名为“水土流失补偿费”。
  按照陕西最初的计征标准,水土流失补偿费是以1.2元/平方米一次性征收。但仅仅按照扰动面积一次性征收补偿费用,根本满足不了治理水土流失的需要。
  陕西从2007年开始,就扮演起“试水者”的角色,率先在全国建立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进行相关课题研究,制定计征标准。2008年11月,《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在全国率先按照资源开采企业的产量对其征收水土流失补偿费,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每年可征收补偿费近10亿元。
  陕西的这一做法可谓“一举多得”。不仅保留了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还增加水土流失补偿费。而计征方式更为科学,征收环节也更全面。
  2012年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水利部部长陈雷肯定了“陕西模式”,要求各地相互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创新水土保持政策举措。
  我国2010年新修改颁布的《水土保持法》中,做出了收取“水土保持补偿费”的规定。2013年7月,《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出台,将“水土流失补偿费”改称为“水土保持补偿费”,与新水土保持法保持一致,计征标准不变。
  叫板央企  保障权益
  2011年8月12日,榆林市从工商银行陕西省分行,强制划走某油田账户上的1.29亿元。
  2013年10月9日,榆林中院冻结了该油田分公司的21个账号,冻结资金逾亿元。
  事件源于该油田在当地欠缴的7.4亿元水土保持补偿费、1.1亿元滞纳金。
  3年多以来,围绕补偿费的征收问题,陕西地方政府与该油田分公司展开“拉锯战”。
  2013年11月7日,该油田和地方政府达成“统筹解决”水土保持补偿费的方案和承诺。
  行政权力、社会参与、企业责任、能动司法,各种力量博弈,勾勒出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的艰难现状,亦显示出水土保持部门的“水保警察”角色。
  “十一五”期间,陕西共完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投资60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万平方公里。2013年,陕西通过地税代征水土保持补偿费15.92亿元,下达项目资金8.19亿元。
  “没有这些钱,水保工程的配套资金我们就掏不出来。”榆林市榆阳区水务局的一位领导说,煤油气资源开采补偿费成了解决基层政府资金短缺问题的“救星”。
  在水土保持补偿费的资金使用上,省级资金做到“当年征当年用,征多少用多少”,基本遵循“补偿费从哪里收,就用在哪里”的原则。据悉,利用征收的补偿费,陕西省煤油气资源开采补偿费使用项目已累计实施了700多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
  借助这些项目,陕西打造了榆林市榆阳区麻黄梁、横山县大古界水土保持生态长廊工程等一批示范工程,培育了一批省级水保示范园。
  总体好转  局部良性循环
  “山咯顶顶梯田哟平展展,山咯坡坡树草哟绿莹莹,山咯根根流水哟亮清清……”听着信天游,看着梯田延展,林茂草盛,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区之一!
  “志丹县委、县政府围绕民生水利进行了艰难探索,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示范县’‘黄土高原梯田化县’等数10项称号。”志丹县水务局局长刘长涛说,“2006年以来,志丹县收缴水土保持补偿费近3亿元,成为水土流失治理项目的重要来源。”
  从1983年“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实施“无定河流域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至今,陕西治理水土流失历经过30多个春秋。从2012年起,陕西省成立各级专职机构,制定出台了《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实施方案》《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区评定办法》,在全省掀起了水土保持建设高潮。
  咸阳市三原县东沟示范园起步于2011年,目前已成为生态旅游示范区、水保经果林示范区和水保林草生态修复示范区,成为渭北“旱腰带”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颗耀眼“明珠”。每年吸纳400多名当地农民就近入园务工,增加了群众收入。
  “十多年里,陕西民间资本水保工程投入达18亿元以上,相当于全省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投资的十分之一,参建单位和个体3800多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73万亩,受益群众20多万人,吸纳劳动力5.38万人。”陕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水保局局长张秦岭说。
  “十一五”以来,陕西每年争取到的国家重点水保项目中央投资,约占全国总投资的四分之一,全省80%以上的县区有重点水保项目。在具体实施上,陕南大力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保障“一江清水送北京”;关中启动实施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支撑关中核心区域的发展;陕北以淤地坝“亮点工程”为重点,保障黄河安澜和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
  通过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监督执法,陕西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水土流失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转变。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