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蒲江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探讨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蒲江县隶属成都市,位于川西平原西南,距成都76公里,2000年6月被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为全国生态区建设试点县,2002年被四川省水保局列为全省水土保持修复工作试点县。东邻彭山、眉山,西靠雅安、名山,南接眉山、丹棱,北连邛崃。全县幅员面积582.86平方公里,其中平坝区118.2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0.3%;丘陵区332.2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7%;山区132.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22.7%。全县辖12个乡镇,总人口25.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94万人,占总人口85.6%。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特点为“三山夹两河”(即长秋山、大五面山、小五面山,蒲江河、临溪河),属岷江流域。全县平均海拔高度534米。多年平均气温16.4℃,多年平均降雨1298毫米,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截止2002年底全县有水土流失面积91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28.9%,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3平方公里,中度流失面积22平方公里,强度流失面积6平方公里,极强度流失面积0.3方公里,可生态自然修复面积68平方公里。
一、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蒲江县委、县政府确立了“生态立县、生态强县”的目标,及时制定了“依托西部战略高地,建设生态强县,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未来十年发展规划。先后成立了蒲江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蒲江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组,编制了《蒲江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蒲江县水土保持生态自然修复工程总体规划》,把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作为蒲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手段,先后投入资金3.57亿元,实现生态修复55平方公里,占3年规划68平方公里的80%。
(一)水土保持工程修复措施。从2002年以来,相继在长秋山区陈山沟小流域、两汊河小流域、方沟小流域等实施了水保项目的区域以及石象湖风景区,实施了水土保持工程修复。完成总投资7687.99万元,封禁管育56294亩,补植种草13300亩,经果林管护11200亩,病虫害防治1706亩,建蓄水池1987口,排灌沟渠2209条53.14公里、沉沙池2355口,种植花卉630亩。
(二)林业生态工程修复措施。坚持一手抓林业资源保护,一手抓造林绿化。在造林绿化方面,近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2169万元,新建成片水保林20308亩,其中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营造水土保持林5100亩,义务植树450.7万株,建成绿化示范片27个693亩,创建绿化乡(镇)9个,两个村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在退耕还林方面,全县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4.5万亩,占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95%。在天然林保护方面,27万亩天然林全部实行封山育林。全县绿化覆盖面积达24752.7公顷,森林覆盖率44.7%。
(三)种草养畜工程修复措施。在山丘地区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坡上种树、树下种草,以草养畜、畜粪还地,集约管理、牲畜圈养”的生态养殖模式。2002年以来,共种草3.21万亩,修建圈舍4.04万孔40.4 万平方米,建围栏15处1.3公里,有效保护幼林地5.6万亩,保护灌木地14万亩,同时使农民年人均畜牧业增收77.4元,实现了经济与生态效益双丰收。
(四)秸杆综合利用工程修复措施。在加大秸杆禁烧宣传和执法力度的同时,大力推广和运用秸秆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果园、固定厢沟埋草沃土免耕、堆沤腐熟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起到了防冲、保墒、抗旱、提高地温、保护土壤、改良土壤物理性状等作用,维护了土壤结构,避免暴雨袭击而水土流失,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确保了果园墒情良好,同时培肥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提高了土地肥力,增强了土壤抗侵蚀能力。全县每年实现秸秆还田,覆盖达12万亩,占耕地面积63.6%。
(五)生态能源工程修复措施。全县实施水保生态修复以后,为了解决农村及集镇能源问题,从气、电、煤等能源入手,在建制镇大力推广天然气,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鼓励群众改灶,并全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其中,在9个乡镇建成了输配天然气工程,农民群众自筹资金建沼气池3.2万口,沼气化率达40%以上,农村改烧柴为烧煤灶2.8万户,占全县农村农户的35%。仅此项措施就可保护森林18万亩。
(六)人口控制修复措施。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来,大力实施人口、资源、环境战略,把控制人口增长与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降低人口数量,减小生态压力,减轻土地承载力作为生态修复治本工作来抓,每年把计生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级目标实行管理和考核,确保了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效控制在8‰以内,从2002年起,全县人口实现了零增长。
(七)生态移民工程修复措施。把居住过于分散和居住在山区滑坡体上的农户,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搬迁到基础设施条件好的地方实行小范围移民,是改善部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人为破坏植被,减少人与自然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之一。先后在长秋山地区实行生态移民共计303户,涉及人口1061人。在实施生态移民后的地区,开展了封禁治理和封育管护工作,当地的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复。
(八)道路建设工程修复措施。道路雨晴畅通是山区群众实现对外联络的基本保障,有利于群众生产生活资料的购进和农产品的对外运输,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山区群众在农产品畅销、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为改灶烧煤气、用电创造了经济条件,自觉减少了毁林开荒的行为,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2002年全县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共建成混凝土(油)道路342.7公里。
二、生态修复实施效益情况
(一)生态效益。通过几年的生态自然修复,项目区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90%以上,土壤侵蚀降低到微度。项目区林草覆盖率达到48%以上,林草保持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68%以上,林草郁闭度达75%以上,25度以上坡耕地基本退耕还林,小流域泥沙减少59%以上;在封禁区内形成了布置合理的截水沟、排水沟、蓄水池等坡面水系,有效控制了地表径流和蓄积地表水源;各项修复措施科学合理配置,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完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现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谐调发展。
(二)社会效益。通过生态修复后,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既减轻洪水灾害、干旱危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灾害等,又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而且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群众脱贫致富,增强了群众对水保生态修复的认识,有较大的社会效益。
(三)经济效益。通过生态修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副渔各业比例更趋合理,建成了能满足群众粮食需要的基本农田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及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林果牧副等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骨干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经济,基本达到户均有一亩稳产高产农田,户均一个拳头产品,户均一亩找钱地,户均一个科技明白人,实现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土地产出率达50%以上,商品率达55%以上,人均产粮934公斤,年人均现金纯收入比实施前提高了7.6%。
三、主要经验、问题及对策
(一)主要经验
1、加强领导是实施好生态修复的组织保证。为保证生态修复任务的完成和修复目标的实现,县政府成立了“蒲江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财政、水务、林业、农业、经发、畜牧、民政、计生、交通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并在县水务局成立了工程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各部门按各自职能分工,明确责任,加强计划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管理。项目涉及的片区、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形成了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共同参与生态修复的管理组织体系。
2、认真编制规划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生态修复的目标,规划是基础。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和原则,根据项目区内不同的水土流失状况和植被状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根据项目区不同的经济社会情况,按轻重缓急,分年度实施,做到严格按规划实施。
3、各部门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综合治理是实施生态自然修复的有效途径。要始终坚持大水保的观念,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人口、交通、城建、能源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认真贯彻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因地制宜、治理与扶贫相结合,把治理水土流失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相结合,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改善当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相结合,切实做到治理一片、修复一片、致富一片。水利部门负责水土保持修复措施,林业部门负责林业生态工程措施,畜牧部门负责种草养畜修复措施,农业部门推广生态农业工程、秸杆综合利用和生态能源工程措施,计生部门负责做好人口控制措施,民政部门负责生态移民工程措施,交通部门负责道路建设工程修复措施。做到各部门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包片区、定任务,密切配合、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是实施生态修复的关键。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搞好水土保持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主要措施,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为了增强全县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每年都要利用3月20日至26日水土保持宣传周、6月29日水保持宣传日、7月水土保持宣传月和其他宣传时间,采取赶集摆设咨询点、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宣传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知识和法律法规。近年来,共散发宣传资料5.12万份,在电视台宣传40次,书写固定和临时标语218条,使生态修复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5、加强行政执法是实施生态修复的法律保障。在实施生态自然修复的同时,加强水保、农业、林业、畜牧和环保等行政执法是确保生态修复成果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参与生态修复的各相关部门每月都要巡逻检查各自在生态修复工作中承担的修复成果,对破坏生态修复的行为,按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制止了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的现象发生。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群众对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存在片面理解的现象。少数干部群众认为经济发展是第一位,为了发展经济,破坏植被和生态环境是正常的,也是值得的,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人为地对立,眼前利益考虑得多,长远打算安排得少,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需进一步树立。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是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多行业的系统工程,工程直接投入大、直接产出少,社会和生态效益大、经济效益少。但是,目前国家对该项项目的财政补贴很少,绝大部分资金需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在水土流失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经济收入不高,自筹资金存在较大困难。同时,水利部门水土流失监测手段、设备缺乏和落后,监督和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了水保生态修复工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生态修复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乡镇生态修复工作开展较好,有的乡镇开展较差,主要是经济发展和干部群众对环境、生态的认识差异造成的,经济发展缓慢的乡镇,时有破坏森林植被和生态的现象发生。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1、正确处理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大力保护生态,防止过度开垦和土地超载的同时,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种植高效经济作物,才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群众放弃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达到减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多渠道筹集资金是解决当前资金投入不足的关键。除了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外,也可以通过租赁、承包和整体出让的方式,开发水土资源,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中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来源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
3、加大水保生态修复的宣传力度,加强监督和监测,增强群众生态修复的意识,促使群众自觉禁烧,自觉抵制乱砍、乱伐、乱开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四、生态修复有关问题探讨
(一)蒲江县生态修复主要地貌类型以及土地类型。蒲江县生态修复区主要是在长秋山地区和大小五面山地区,属山区丘陵区,其中长秋山区,沟道交错、坡陡沟长,为坡面侵蚀和沟道侵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生态修复区的土地类型为风化泥岩和页岩,质地松软、固结性差,但植被较好,属中轻度水土流失地区。
(二)生态修复与气候、降雨、土壤侵蚀、人口及社会经济的关系。生态修复需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植被生长的环境,即具备植被自然生长的温度和湿度。生态修复区的土壤侵蚀程度为中度和轻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土壤侵蚀区不适合开展生态自然修复工作,只能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生态修复区必须采取措施限制人类活动,特别要严格限制人类破坏地表植被。生态修复在短期内会减少当地群众的现金收入,但不会阻碍中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蒲江县中、轻度流失区的主要土地类型及面积。蒲江县中、轻度流失区的土地类型主要是风化泥岩和页岩,由于质地松软,固结性差,失去植被保护,易造成水土流失。目前中度流失面积22km2,占流失面积23.9%,轻度流失面积63km2,占流失面积69.2%。
(四)蒲江县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
2、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措施
3、种草养畜措施
4、秸杆综合利用措施
(五)蒲江县生态修复优先实施的主要区域。蒲江县生态修复优先实施的主要区域是在轻度流失区,也是植被较好的丘陵区和山区。
(六)生态修复投资方向及修复面积、分项措施投资补助标准。生态修复投资方向应在封禁治理、补植种草、建立监测点,建排灌沟渠、蓄水池、沉沙凼和全面落实天然林管护体制上。生态修复的面积主要是中度和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对于中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必须先采取水土流失治理,以降低水土流失等级至中度或以下后,才能实行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的分项措施投资补助标准以占总投资的70%为宜,其余20%由地方配套,10%群众自筹或投劳折资解决。
(七)生态修复目标的几个量化指标。根据蒲江实际,对生态修复目标的几个量化指标建议如下:
1、林草覆盖率60%以上;
2、林草保持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 90%以上;
3、林草郁闭度80%;
4、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程度达90%以上;
5、小流域泥沙流失减少达70%以上。
(陈明权、李杰、孔祥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