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要闻

甘肃省“长治”工程成果斐然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坚持不懈地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使以往灾害频仍的陇南山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而且拓宽了农民的增收门路。记者近日在甘肃省礼县龙槐村看到,该村生态环境逐年好转,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苹果今年又获丰收,预计仅此一项的收入就达120万元以上。
  自甘肃省第五次“长治”工作会议以来的6年间,地处长江上游的我省南部12县区,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采取山、水、田、林、路统筹,工程、生物、农耕措施配套,治理、开发、保护并举的办法,在数万平方公里内的100多条小流域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各级政府普遍建立和完善了“长治”领导机构,层层签订责任书,精心选择治理和开发的突破口,确定主攻方向和支柱产业,有效激发了广大群众治理开发的积极性。为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形势,各地还相继出台招商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采用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加快治理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科技创新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各地在水保治理中,积极推广集雨节灌、农林复合经营等模式,引进银杏、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新品种,从而为地方经济和农民增收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通过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长治”工程6年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15平方公里,每年可拦蓄泥沙近800万吨,新修梯田43.44万亩、小型水保工程4085座,新增经济林、水保林141.8万亩,项目区的粮食总产比治理前提高了40%,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过去提高了55%。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