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利厅厅长访谈三江源地区水土保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9月13日,青海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伟民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期间,就三江源生态保护等问题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在采访中刘厅长谈到,今年三江源生态工程已正式启动,该工程的实施将在遏制三江源地区草场退化、提高水源涵养功能、整体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青海省、乃至全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工程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截止目前,各项工作下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稳步开展。
在谈到三江源地区生态问题时,刘伟民厅长强调,青海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干旱、生态脆弱,恶劣的自然条件是工程实施的难点之一。另外,三江源地区的土著居民是藏族,藏族又是一个游牧民族,现在要实行定居,改变过去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习惯,难度很大。为此,我们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大对牧民群众的培训力度,从生活习惯、农牧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加强教育,转变观念;二是建设一些小块的饲草饲料基地,将生产的重心部分地向城市建筑业、农业转移。
在谈及备受社会关注的生态移民问题时,刘伟民厅长介绍说,生态移民子工程包括两期,一期涉及7万人,二期涉及16万至17万人。虽然涉及人数较大,工程建设本身与生态环境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但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力度也很大,立法方面,制定了《青海省实施〈水保法〉办法》,下发了有关通知,明确了具体要求;同时,要求工程建设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未实施水土保持方案的工程,在验收时不予通过;执法方面,近年来,各级人大不断加大《水土保持法》执法力度,每年进行2至3次的执法检查。通过以上的措施和各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会在保护中推进,工程的稳步推进又会极大地促进三江源区的生态保护。
(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祁永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