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注重宣传工作 推进新一期“长治”工程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7-2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四川省在“长治”七期工程建设中,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和“两工”取消后,农民投工投劳难度大等系列问题,坚持六个面向,以水土保持宣传为突破口,推进了新一期 “长治”工程的开展。
一、面向党政领导宣传,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全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始终把面向党政领导的宣传汇报,争取支持,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落脚点。
一是省政府在连续7年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了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后,2004年又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了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极大地促进了水土保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促进了水土保持机构职能的充分发挥。为充分发挥省水土保持局的综合协调职能,省水利厅经过向省政府有关领导宣传汇报,省政府以川办函[2004]6号文对省水资源及水土保持委员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调整,进一步落实了发改委、农业、交通等15个部门和行业的委员,并恢复了省水土保持办公室。
三是促进了新一期“长治”工程调整、改革的顺利进行。2004年是落实“长治”工程调整、改革意见的第一年,将原有的62个重点治理项目县(区)调减到46个,省水利厅积极宣传,认真解释,做到了平稳推进新一期“长治”工程的调整、改革。
二、面向相关部门宣传,切实加强部门协调配合
水土保持工作涉及面广,全省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特别注重加强对发改委、环保、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宣传和沟通,水土保持工作已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面向开发建设单位宣传,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既是依法行政,又是对开建设单位进行宣传的最有效方式。2004年,省水利厅开展了一系列的监督检查活动,如配合省人大农委对岷江上游重点公路及水利水电工程进行了水土保持检查调研活动;组织相关局(处、办),邀请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法制办和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等单位,组成联合检查组,对岷江上游13座在建的水电站水土保持工作等涉水事务进行了执法检查和新闻报道,社会反响强烈,各建设单位也积极办理了水土保持手续;组织有关市(州)、县(区),先后8次重点对嘉陵江干流、大渡河、岷江上游、青衣江流域、涪江上游、峨边官料河、马边河等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在建和已建的40个水电(航电)、公路等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印发了监督检查意见。通过监督检查,宣传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提高了建设单位依法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自觉性。
四、面向治理大户宣传,调动民间资金投向水土保持
广安、巴中、绵阳等地积极探索大户参与治理的新模式,大力宣传鼓励大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和产业开发,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调动民间资金投向水土保持,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通过宣传,广安市治理大户四年累计投入近2亿资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0平方公里;梓潼县的东盛农业有限公司租赁荒山133公顷,县水保办投入了部分资金,合作建成了集科研、培训、科技推广、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绵阳市水土保持科技园区。
五、面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调动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各地在实施小流域治理时,始终把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宣传培训,调动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作为治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一是积极推行项目公示制,向群众宣传国家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政策和意义,公布项目实施的范围、建设任务、质量要求、国家补助标准等,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做到阳光操作,增强了工程透明度,从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二是各地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技术培训计划,在田间地头,实地示范,注重实效。万源市水保办利用“科技三下乡”活动,投入经费5万余元,印刷水土保持宣传画和水土流失治理施工要求、果树栽培技术要点等资料5000余份,向深居大山深处的农民宣传,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六、面向青少年宣传,增强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2004年,四川省加强了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重点是宣传四川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防治水土流失的紧迫性、水土保持工作在建设生态四川的重要性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知识。通过宣传,增强了青少年的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一是在眉山市青神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技教育基地;二是由共青团四川省委和水利厅发起,在全省大中小学生中开展“保护水土资源,人人争当生态守护人”活动;三是继续与团省委联合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2004年,省水土保持局团支部被团中央表彰为“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